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菠萝核:接活,接着活下去|卡塞尔系列 Vol. 1

JUANZONG BOOKS 卷宗书店
2024-09-07

菠萝核集体创作,《在广州菠萝核空间的一天》,2021


来自中国广州的艺术团体菠萝核(BOLOHO),在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打造了一间“工厂食堂”。观众们可以在这里一边享用亚洲菜肴,一边观看电视屏幕上由 BOLOHO 创作的系列情景喜剧 BOLOHOPE。他们所在的 Hübner Areal 展区原是卡塞尔东部的一座工厂,此番空间中的墙纸和桌布上铺满文字宣言和可爱图案,几扇屏风以照料和缝纫为主题——正是以"共同劳作"为实践中心的 BOLOHO,在轻松幽默的态度中回应了当代艺术所面临的矛盾机制。


◉BOLOHOPE 项目展览现场,位于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 Hübner Areal 展场一楼餐厅


◉BOLOHOPE 海报,簇绒挂毯,2022


本期推送中,我们对话了正在卡塞尔的菠萝核(BOLOHO),详细介绍他们基于友谊的运作分配模式,如何在互助中去确认自己的劳动价值以及本次参展作品 BOLOHOPE 的创作始末,并分享了未来与文献展“阅览室”合作的更多出版计划。


* 阅读至文末,了解如何获赠

由BOLOHO编译的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场刊

《米仓》(lumbung) 中文版小册子



卷宗书店:

请谈谈你们缘何决定建立这个自我组织!


菠萝核:BOLOHO 是菠萝核的谐音,是大树菠萝的种子。习惯了食用果肉而将菠萝核扔掉的人们,常常不知道或忘记了它也是一道别具风味的美食。


BOLOHO 一开始是 BUBU(刘嘉雯) 与 CAT(黄婉珊) 两个家庭职业女性的创业计划,也是在家之外的一处透气的地方,在这里希望能把生活和工作的头绪理一理。经过这几年的时间,其他成员陆续加入,例如朱建林、李致恿、冯伟敬。而后,创业的部分逐渐形成了一个”公司"平台,在给无法只靠艺术谋生的大家"接单"的同时,也给大家提供了去思考、辨析和解决一些现实问题的契机。


◉上图:BUBU、CAT 与鲤鱼在 BOLOHO 客厅

◉下图:冯伟敬、李筱天、朱建林、BUBU刘嘉雯、李致恿、鲤鱼、CAT黄婉珊、贺聪(从左至右)在广州艳芳照相馆合影,2021


菠萝核:其实自2010年起,当 BOLOHO 主要成员们还是学生时,就开始陆续发起了一些自组织的集体项目。在十多年间,大家各自参与了种种形态的集体实践与项目,也经历了不同性质的职业和工作。这些经验使我们体认到各种机制的失灵(从学校、机构到城市与社会层面)对创作者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具体影响。或许,BOLOHO 也是我们漫长集体实践历程中的一次新的行动。在个体支持体系和可持续发展框架极度匮乏的现状下,我们想尝试主动地与各种社会资源交往和对话,同时又不被完全卷入到任何机制的现有逻辑中,以此来探索一点其他选择的空间。


◉大家在 BOLOHO 制作间为 BOLOHOPE 情景剧准备道具


卷宗书店:

在广州,菠萝核的实体空间场所是固定的吗,是否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经历过变迁?


菠萝核:BOLOHO 的空间位于一个广州老城区的居民楼中,生活交通也挺方便的,周围都是老房子。外地过来的朋友也常惊讶于菠萝核附近房子跟其他一线城市相比,租金的性价比之高。兴许“城市建设”的庞大机器也不是无所不能的,也有它力所不逮的地带?广州老城区土地的复杂构成作为一种掩护,让我们有了相对固定的空间。


◉菠萝核客厅室内照片,广州


卷宗书店:

成员在平时线下的聚会频率如何?会开展哪些活动?对你们来说,共同劳作是最重要的吗?


菠萝核:我们几乎每天都会见面,一起工作,做做饭、种种菜和带孩子。同劳作对 BOLOHO 的状态而言,似乎不是需要特别去发起和安排的"事件",而是随时都在发生着的日常对话。例如,BOLOHO 作为一个空间,大家对它的维护是在不同的时间,以各自的习惯和爱好去共同付出的:你经常会发现客厅多了新作的二手物料的盆景插花,或是捡来修好的"新"家具,阳台又多种了一盆番茄,墙上可能会多出几张手稿,等等。


◉ BOLOHO 阳台种植的本地马蹄番茄与香料


菠萝核:我们也更注重"共同劳作"中身体经验和情感纬度。比如,平时工作的两餐是大家工作后所必需的营养补充和身体需求。除了食物本身,一起烹饪和用餐逐渐成为了BOLOHO成员们去理解彼此和建构信任的重要时刻。


我们在此基础上发起的"永远十八厨房" (Forever 18 Kitchen),邀请长辈们、朋友们不定期地来主理或即兴参与,这些通过食物所分享的记忆、知识,以及彼此的具身感受,拉近了不同代际和不同价值之间的距离,也充实了在异乡生活和相处的意义。


◉上图:CAT《摆件》,综合材料,2021

◉下图:BUBU《例子03》,综合材料,2022


菠萝核:可能相较于"共同劳作"这个概念,我们更愿意去思考和探索什么是我们的"共同需要",什么样的"基建"才能够为可持续的共处与协作提供支持


在 BOLOHO,"基建"本身不只是空间性的,比如一起承担维系这个空间和平台所需的资金、成本与劳动等;它也很强调时间性,在更稳定的集体生活叙事中实现持续的自我认知。它促使着我们尽可能去真实地理解自身和彼此的基本生活所需为何,以及各自对同一项目或事件的理解处于怎样的状态和感觉,在此基础上尽量平衡节奏和彼此接近可能是更重要也更困难的事情,而不是完全地依靠和轻信一套看似公道的程序以其结论。在我们的经验中,在组织内部消除了层级和权威的平等程序,也可能因为忽略了人们在资源、能力和状态上的差异,而导致新的集中,它更为隐蔽,也更为"正确",却激发着集体内在的焦虑与竞争。


萝卜粄菜谱漫画(部分),CAT&李致恿,2022


◉上图:与家人一起做面包

下图:致恿妈妈做的萝卜粄


卷宗书店:

在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上将"工厂食堂"作为展厅,这个空间是如何选择和布置的?


菠萝核:应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之邀,BOLOHO发起了《BOLOHOPE》项目,其中包括了迷你情景喜剧,绘画与缝纫,创意文本及空间装置设计等集体的创作与实践。在情景喜剧的部分,《BOLOHOPE》的故事本身是围绕着一个开餐厅的计划来推进的。因此,策展团队也呼应了我们的提议,将 Hübner Areal 展区的“工厂食堂”提供给我们作为整个项目的“展厅”,并为我们推荐了当地有经验的中餐馆来运营它,为展览期间的到访者提供一个休憩和用餐的空间。


◉BOLOHOPE 项目展览现场,位于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 Hübner Areal 展场一楼餐厅


◉以照料和缝纫为主题的 BOLOHOPE 屏风


菠萝核:与糅合了现实与想象的《BOLOHOPE》剧情一样,餐厅与展厅的重叠,也折射着我们想与人们分享的那些多重的经验与记忆。BOLOHO 成员有广府人、潮汕人、客家人,选择以情景剧作为创作框架,跟我们小时候都有与家人一边吃饭一边收看港台电视的经验有关,那是我们曾经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也许,当年在小小的屏幕里耳濡目染的幽默,正是表达我们时下苦乐的最自然和最熟悉的方式。 剧中会出现一些港台电视剧的经典桥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迎客松”画面;我们主题曲的前奏是 TVB 新闻节目的音乐和六合彩的背景声。同时,我们用集体绘画和缝纫创作的屏风将整个餐厅划分成了四个用餐(影像)的空间,依照故事线索每个空间播放一集情景剧。


《BOLOHOPE》截图,情景剧,动漫,2022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菠萝核:在《BOLOHOPE》剧集的每一集剧情中,都插播了四个菠萝核与阅览室(李筱天、刘菂、 谢思堰主持)合作制作的“广告”。这些广告采集了我们不同朋友们的句子,我们为这些句子设计了一个看似商业品牌的 logo,并与菠萝核平时即兴记录和创作的影像片段呼应呈现。这些句子与 logo 也应用到展览现场空间的墙壁与桌面上。


《BOLOHOPE》截图,广告,2022


菠萝核:在创作《BOLOHOPE》的一整年里,我们所面临的整个环境在激烈的变化,不管是我们生活的周遭还是世界的各地,不安与不确定感日益增长,也许 HOPE 这个词语已被宣传滥用,但在我们而言,HOPE是在种种日常生活的灾难性现场中,我们试着用集体性的创作去窥测那些可以挣脱各种系统与体制裹挟的机会,去描述那些从未停止折磨着我们的欲望、困境与愿景。来到文献展的观众们,将在 Hübner Areal 一楼的餐厅中目睹菠萝核大家庭的一次集体逃逸。它也极有可能是我们又一次”失败”的行动和尝试。


◉上图自左至右:

《BOLOHOPE-桌布06》局部,数码印花布料,尺寸可变,2022

《BOLOHOPE-桌布07》局部,数码印花布料,尺寸可变,2022

◉下图:《BOLOHOPE-墙纸01》局部,数码印花墙纸,尺寸可变,2022

◉下图:BOLOHOPE项目展览现场


◉上图:壁挂屏幕播放的 BOLOHOPE 系列情景喜剧(摄影:zz)

◉下图:在 BOLOHOPE,观众们正在用餐


卷宗书店:

根据你们的观察,现场观众是如何反应的?BOLOHO 收到了哪些反馈呢?


菠萝核:这个餐厅是个放松休闲同时也可以办公的地方。除了前来就餐的人,其他观众也可以在这里小憩,约人见面,或者坐下来使用电脑,还有一批批暑假期间从全球赶来观摩文献展的学生群体在这里开展小组讨论。而 BOLOHO 的情景剧就提供了这样一个轻松愉快的背景环境。世界各地的观众都是比较自在地在使用这个空间。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在展览期间用餐厅举行不同主题的活动。


之前我们也担心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能不能理解情景剧里面的梗,但我们目前所收到的反馈都是比较积极和鼓励的,有一些特别契合 BOLOHO 的笑点节奏或者美学风格的朋友笑的格外开心。还有其他参展艺术家告诉我们,他们想念这个餐厅了,要带不同的朋友回去继续吃。和菠萝核同一个迷你小组(mini majelis)的柬埔寨艺术家 Khvay Samnang,他已经参加过了上一届文献展,这届和 Sa Sa Art Project 一起参展,和我们在同一个展场。他和家人在开幕前两周就已经到达卡塞尔,布展期间时常跑上楼去看我们的展布得怎么样了,我们还没到的时候他就拍了很多照片,直到最后所有绘画屏风、影像和桌布都摆放完毕,开幕见面时他才告诉我们,你们的作品真的很棒,我们很感念这些鼓励。当然,可能也有不喜欢或者持批评意见的人,但他们没有告诉我们。


◉BOLOHO 所在的第六迷你小组(mini majelis 6)在展场开完组会之后的合影



卷宗书店:

作为一个基于友谊的经济实体,菠萝核的劳动分工及分配方式是如何约定的?


菠萝核:BOLOHO 一开始就希望通过接活来自给自足,我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是设计,策划,艺术制作之类的项目收入。我们是以按劳分配的方式和参与者合作的。在我们接到一个单的时候,我们会发起一个项目,邀请不同能力的朋友参与,制作一个分配表,表格里会按不同的工种做一个大致的预分配。其中里面有一部分比例(20%)我们会投入在“基建”,即用以维持菠萝核空间正常运作的租金、税务及维护成本。在最后的项目结束后会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每个项目参与者会给出自己的分配比例,通过参与者一同商讨得到最终结果。


关于分工及分配方式的手稿


卷宗书店:

在当下日趋原子化与物理隔离加剧的社会中,彼此信任、团结工作的艺术创作集体(collective)越来越难?可否举例说明你们如何应对外在的隔阂压力?


菠萝核:对于“当下日趋原子化与物理隔离加剧”,每一个人都感同身受。但相比“外在的隔阂压力”,我们可能更在意如何能“彼此信任、团结工作”。BOLOHO的日常决策是由5位成员共同商讨的,却也比较松散,很多时候每个人要负责和面对不同的事务,遇到需要立刻决策的情况,可以与协同工作的相应伙伴沟通,甚至负责此事的成员个人也可以迅速做决定,没有特别要走的“程序”。例如,情景剧在筹备时其实有两个名字备选,一个是bolohope,一个是boloho_lol。给出boloho_lol建议的朋友说,我们的剧是一部喜剧,lol是笑的意思,更可爱一些。两个名字大家都很喜欢,于是就决定让鲤鱼(CAT与李致恿的孩子)选,鲤鱼选了bolohope,所以就这么定了,而boloho_lol被用作了我们Instagram帐号的名字。


◉菠萝核绘画手稿


菠萝核:这种非程序的信任与默契,成为了我们协同工作的重要基础,它有时候可以跳过很多不必要的步骤,让决策的程序更灵活,也让项目更容易被推进。当然,“信任”听起来好像很简单和轻松,但其实我们成员都是认识多年、经历过不同集体/团体的实践的老朋友,磨合得比较彻底。


另外,我们也的确希望做决定的时候能够相对简单和轻松,一来是我们比较在意时间的效率,希望可以尽快完成工作给大家留出更多自由的时间;第二是我们强调共同承担所有决定的后果。尤其是当事情出现“意外/问题/错漏”时,正是最需要团结和协作的时刻,只让做出决策的人承担后果是过于沉重的。每当这个时候,我们也会召集所有的成员一起开会赶工,来沟通善后,但处理的原则是:大家协商一致,共同决定,共同承担。

在组织结构上,我们没有“领导”,没有层级,每位成员都是平等的,照料彼此是我们最珍视的练习,虽然没那么简单轻松,重要是要把自己感受不适的部分说出来,彼此分担。因此我们所理解的集体,不是一种和“个人主义”相对立的东西,不是讲求“投票”、“议程”的团体,而是一种可以允许个人探索自我、包容彼此并共同承担的友爱空间。


《BOLOHOPE》剧照花絮,2021


卷宗书店:

针对属于自己的创作,和作为外包而完成的“接活”,会有不同的风格清晰区分吗?


菠萝核:我们经常开玩笑说,“接活,就是接着活下去。”接活对于我们而言,一方面是维系大家生活基本所需的主要经济来源,另一方面接活的过程也是我们创作的田野。我们在艺术创作的很多办法可以应用到接活上,同样,接活的很多经验也可以转化到创作表达中。例如,这次《BOLOHOPE》的剧情中很多情节都是来自接活中的经历,而接活过程中积累的不同技能(例如平面设计、影像、动画)也充实了我们的创作语言。


也许,一开始接活的确更多是我们应对资源和分配问题的生存策略。但过程中,它也逐渐打破了许多那种封闭的艺术家式的自我想象,在与种种具体问题的辨析与周旋中,赋予了创作者主体新的视角和流动性。


至于风格,我们在接活或创作上都不是最在意的,我们更在意生产过程人与人的交往,不管是甲方与乙方还是策展人与艺术家,发展真实而彼此尊重的关系是我们实践中最为投入的。


◉《BOLOHOPE》年历,2022


卷宗书店:

本届文献展与“阅览室”合作的出版计划,可以具体和我们谈一下会有哪些出版物吗?作为“最不以物为本”的一届文献展,实体书对你们来说是什么角色呢?“阅览室”也包括视频、缝纫、烹饪等形式吗?


菠萝核:与本届文献展有关的出版计划,除了已经编译完毕的《米仓》小册子,阅览室还有一个和菠萝核所在的“迷你小组”(mini majelis)合作的出版物,内容为来自各成员家乡(孟买,台湾,柬埔寨,广东等地)的食谱,目前正在制作中。此外,阅览室也将和亚洲艺术文献库开展一些共同出版项目,记录本届文献展的内容。实体书对我们来说不只是一个物件,一个媒介,一个熟悉的对话者,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


◉在2022年6月18日,即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开幕日,BOLOHO 和阅览室共同举办的《米仓》中文版小册子发布活动现场



菠萝核:《米仓》中文版的编辑工作主要是于今年2月至5月进行的。当时刘菂在香港,谢思堰在深圳,李筱天在广州。然而香港从今年2月起,深圳从3月,广州从4月起,陆续开始出现与疫情相关的不同程度的封控。因此,这个编辑的过程进行地较缓慢,也是我们互相吐嘈互相提供情感支持的过程。自《米仓》英文版小册子于2020年2月完成后,糟糕的新闻一件接一件,整个世界都改变了。做为译者和编者的我们,在认真读了米仓的故事和愿景之后,感到很唏嘘。那是一个关于这个世界曾经拥有过,或者至少本来可以拥有的更好的可能的故事。


◉《米仓》(lumbung) 中文版,ruangrupa 编著,Boloho 编译,2022


卷宗书店:

除了内部的互相支撑,菠萝核如何“向外”去践行“公共性”?换句话说,你们具体如何理解公共性?在获得文献展种子基金后,可以谈谈未来将如何使用这笔经费吗?


菠萝核:与单一个体与公共性内外之分的区别略有不同,BOLOHO本身是一个协作集体,在相互照料和相互支撑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去辨析彼此的需要和关切,持续地去建构和修复集体之间的信任和基建。它本身就考验着我们对自我、他者等公共性关键的概念,以及对其基础价值与关系的理解力和行动力。这些所谓"内部"的日常练习,是帮助我们每一个成员去理解和体认"公共性"具体为何的重要过程。对于我们来说,公共性并非只是抽象的概念和律令,而是需要各自在日常中具体展开的共同想象与叙事。


◉为米仓集市(Lumbung Kios) 制作的产品,2022


菠萝核:此次文献展的种子基金,正是将"艺术家费"这一刻板的概念转变成一种充满想象的叙事。我们理解种子基金的提法是尝试将创作者从"艺术家"的身份桎梏中释放,使大家获得更多的自由度和可能性,这背后的基础依旧是某种对信任的理解。这笔费用已经融入到我们与米仓近一年的项目合作和未来可能的协作之中。我们期待着在此次文献展工作框架与米仓网络资源的支持下,在更广阔的公共性领域去学习与练习,更多具体的工作还有待时间来慢慢展开。


◉菠萝核集体创作,《在广州菠萝核空间的一天》,2021


卷宗书店:

菠萝核广州空间的书架,也是你们共同布置的吗?可以从中选出三本能够代表你们的书,推荐给卷宗书店的读者吗?


自上至下:

《别杀我,我还在爱!——向黄小鹏致敬》,2021

《冯火月刊》109期, 2022

《米仓》,2022


欢迎读者将本文转发至朋友圈,截图发送至卷宗书店微信公众号后台;并在本文评论区中分享你对于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的所思所想。


我们将精选三条精彩留言,各赠送由菠萝核编译的《米仓》中文版小册子一本!


◉编辑:YLAN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被采访人,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documenta-fifteen.de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卷宗书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